A股市場進一步上行,多個指數“過關斬將”。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上證指數在時隔近一年之后重新站上年線。年線一般也被視為市場冷暖或牛熊的重要分界線之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與此同時,被視為“牛市旗手”或“行情風向標”的券商板塊集體暴漲,極大帶動市場人氣。
北向資金上午繼續“買買買”,半天凈買入額再超百億元,2023年元旦以來至今累計凈買入額已經超過700億元,連續凈買入力度之大近年少見。
剛剛,滬指站上年線!
今天上午,A股進一步“過關斬將”,主要指數進一步強勢拉升,突破或逼近“年線”這一重要的技術分析關口。
上證指數上午盤中再漲超過40點,突破3200點,并一舉強勢突破年線,這是時隔近一年上證指數重新站上年線。
滬深300指數亦強勢站上年線,盤中漲幅超過2%。
深證成指、創業板指數亦表現強勁,盤中逼近年線。
市場成交量有明顯放大趨勢。
此外,A50盤中暴漲超2%,人民幣匯率持續上攻,一度升破6.7關口。
“牛市旗手”躁動已有千億券商股盤中觸及漲停!
今天上午,市場最大的亮點是券商板塊的集體暴漲,券商板塊向來被視為“牛市旗手”或“行情風向標”。
具體行情顯示,首創證券(行情601136,診股)、山西證券(行情002500,診股)、湘財股份(行情600095,診股)等多只券商股盤中漲停。
龍頭券商股也紛紛啟動。
市值達千億級別的券商中,廣發證券(行情000776,診股)上午暴漲,盤中一度觸及漲停。
互聯網券商龍頭東方財富(行情300059,診股)亦大漲,盤中漲幅一度超過7%。
券商“一哥”中信證券(行情600030,診股)也放量上漲,盤中漲幅一度超過5%。
光大證券(行情601788,診股)近期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2020年四季度開始證券板塊連續調整,目前估值已經反映了部分市場悲觀預期,存在一定修復需求。但估值低只是上漲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該機構認為證券行業有可能在年初迎來一波上漲行情。一是從經濟修復的角度,2023年年初穩經濟增長的各項政策有望快速推出,從而利好證券等大金融板塊表現。二是寬松的貨幣政策有望延續,流動性寬松是上漲的助推器。三是從資本市場改革自身的角度,全面注冊制的落地、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建立和對外開放的推進均會在2023年加速推進。四是內外部利好因素下資本市場表現有望企穩,從而利好券商基本面表現和估值提升。五是全面注冊制、監管環境等因素利好頭部券商,市場份額進一步向以頭部券商為主的上市券商集中。
光大證券的上述研究報告指出,在寬信用和資本市場的重要性提升的時間節點,證券行業的重要性和發展空間將進一步提升。
北向資金半天凈買入108億元
北向資金今天上午再度大舉凈買入,上午半個交易日大舉凈買入108.28億元。
近期北向資金連續大舉凈買入A股,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元旦以來至上周五,北向資金累計凈買入640億元,若加上今天上午的凈買入額,2023年元旦以來,北向資金凈買入額已超過700億元,連續凈買入力度之大近年少見。
東吳證券(行情601555,診股)近日的研究觀點認為,當前外資做多中國的交易接近于回到歷史平均水平,未出現過熱。
東吳證券認為,“做多中國”指數與中國經濟周期密切相關。對于“做多中國”交易的特點,東吳證券認為,從歷史經驗看,外資搶跑的現象確實存在,比較典型的是2022年11月和2018年11月,外資資金都出現了反轉大幅流入。“走得晚”的現象可能值得商榷,資產的影響因素從來都不是單一的,由于中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周期的錯位,中國經濟見頂不意味著全球經濟會迅速放緩,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初港股的持續上漲背后還有全球經濟穩健、美元持續下跌的邏輯在,而2021年的做多周期中銅表現強勁同樣有全球需求疫后復蘇的影子,疊加供給沖擊的客觀存在。
東吳證券認為,外資“做多中國”的交易仍有較大空間;分資產來看,人民幣匯率進入中性區間,銅價上漲并未過熱但是持續性有賴于中國寬信用的進程,澳元雖然受益于中國經濟復蘇預期和中澳關系的改善,但是其國內地產市場的不穩定是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目前看港股的邏輯最順,受益于中國經濟企穩和美元見頂。
華西證券(行情002926,診股)近日的研究報告認為,A股春季行情仍在積極可為期。本輪A股行情從11月初啟動,主要驅動力(行情838275,診股)來自估值的抬升。展望后市,該機構對A股仍持積極態度:1)美聯儲加息預期放緩,美元美債下行驅動外資風險偏好回升;2)疫情政策優化后,外資機構上調中國2023年增長預期,A股在全球資產配置中的吸引力提升;3)房地產、平臺經濟等領域政策釋放暖意,驅動A股估值的持續抬升。資金面來看,外資是近期主導增量資金,私募基金倉位也出現快速上行,待投資者情緒進一步修復,公募增量資金也有望逐漸入市,驅動A股資金面向好。行業配置上,建議關注三條主線:1)受益于疫后修復的消費領域,食品飲料、醫藥、航空機場、酒店、免稅等;2)產業政策支持的成長板塊,數字經濟、信創、軍工、新能源部分領域等;3)受益于政策邊際調整的,地產相關產業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