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 >

焦點熱文:【2023年有色金屬市場前瞻】電解銅:2022銅價走勢先揚后抑 2023或呈U型走勢

2023-02-10 14:59:58 來源:新華財經

新華財經北京2月10日電 2022年有色金屬市場跌宕起伏,銅、鋁、鉛、鋅、鎳、錫、鋰等金屬價格大幅波動,市場熱點層出不窮。2023年有色金屬市場將走向何方?又將出現哪些熱點?新華財經、新華指數工業原材料市場研究中心與上海有色網(SMM)共同推出《2023年有色金屬市場前瞻》,把脈新年有色金屬市場新動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電解銅篇:2022銅價走勢先揚后抑 2023或呈U型走勢

2022年銅價走勢先揚后抑。2023年國內銅消費端增速有望回升至2.8%附近,國內電解銅市場將面臨供應過剩,預計2023年基本面對銅價走勢支撐較弱。全球通脹大背景仍未轉變,2023年主要經濟體或將放緩加息步伐,甚至出臺階段性刺激經濟計劃,全年銅價或將先抑后揚。

遠期邏輯來看,銅礦品味下降,資源限制等都使得銅礦稀缺性逐漸凸顯,再生銅供應難形成閉環,全球加速向綠色經濟轉型,將帶動銅需求上升,銅價有望偏強運行。

新華指數工業原材料市場研究中心團隊分析認為,去年市場交易的全球經濟衰退預期已暫告一段落,現階段美聯儲加息節奏放緩與全球主要經濟體復蘇邏輯已成銅的交易主線,但具體的進程還需要時間和數據去驗證,預計2023年銅價將保持高位運行。

中國銅需求分析及預測

一、電力行業——短期受傳統領域拖累 長期看新動能消費中樞將抬升

電網端口在“三型兩網”投資背景下,投資重心在特高壓及儲能端口,傳統領域投資高增長步入尾聲,預計2023年電力行業耗銅將達到686萬噸。《“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推動電力系統向適應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推進。但值得注意的是風光大基地建設啟動下,同時催生特高壓需求,將對銅單耗帶來損傷。綜合來看,新舊動能轉換下,短期內受傳統領域拖累,新動能拉動不足。

數據來源:SMM

二、建筑行業——房地產投資累計金額下降 市場用銅量預計將會減少

截至2022年12月,房地產投資累計金額跌幅擴大。在保交樓政策下,未來竣工數據將會好轉,利好家電行業和家裝線纜,但增量仍要以實際數據好轉力度判斷,預計2023年全年房地產行業用銅量將會有所下降,建筑行業用銅量預估為116萬噸。

數據來源:Wind

三、交通行業——傳統汽車逐漸衰退 新能源汽車表現亮眼

在新能源汽車拉動下,未來汽車行業用銅量將持續增長;基建投資將繼續加碼,鐵路基建工程項目有望加速推進,預計2023年交通運輸用銅量將同比增7.82%至193萬噸。

四、家電行業——經濟衰退引發全球需求不足 國內房地產下行使家電消費承壓

在全球經濟發展處于低迷的大環境中,預計2023年家電行業持續下滑,用銅量將達203萬噸,同比下降1.93%。“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實現家電行業的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家電業仍然存在成長機會,頭部企業與科技企業已有所行動搶占智能家電市場。

數據來源:SMM

中國銅供應分析及預測

一、中國電解銅供應

從長周期來看,在國內冶煉產能進一步擴張的背景下,進口銅市場的份額將進一步下降,國內電解銅自給率將進一步提升。預計未來電解銅的進口量將整體呈現下降趨勢,預計2023年電解銅國內產量1110萬噸,電解銅進口量將縮減至345萬噸水平,同比減少5.99%。

數據來源:SMM

二、中國銅精礦供應

預計2023年中國銅精礦產量為201.4萬金屬噸,較2022年增加5.4萬金屬噸,同比加2.8%,其中主要來自于巨龍銅業和烏奴格吐山釋放的4.5萬金屬噸。

長期來看,中國銅礦面臨品位下滑、儲量低和銅礦富集程度低的挑戰,繼巨龍銅業后中國難有新投產銅礦,也難見擴建項目,故在2023年后中國銅精礦產量增速放緩,銅產量增量遇瓶頸。

三、中國廢銅供應

預計,2023-2026年期間,國內廢銅供應量將逐步以國內自產為主,供應增幅明顯大于進口,隨著國內廢銅回收體系的逐步完善和報廢高峰期即將來臨,國內舊廢加新廢供應量至2023年達到180萬噸金屬量。

四、中國粗銅供應

進入2023年,從粗銅需求看,國內新擴建項目并非完全粗精煉匹配。從供應端看,國內再生銅回收周期拉長將影響再生銅冶煉入爐量進而使國內粗銅供應量相應減少,國外并未發現新擴建粗煉產能,料明年國內粗銅緊張的格局仍舊難以改變,并需警惕粗通供應不足對電解銅產量的損傷。

中國銅庫存分析及預測

2022年全球電解銅顯性庫存表現較2021年整體再下一個臺階,進入2023年全球經濟向下壓力較大,而電解銅供應將隨著銅礦供應的寬松而增速提高,供大于求的預期逐步增強,低庫存狀態或將在2023年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反轉。

數據來源:SMM

數據來源:SMM

編輯:吳鄭思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關鍵詞: 新華財經 中國金融信息網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