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影視行業(yè)非常熱鬧。
首先當然是各種國內外電影的陸續(xù)定檔。
(相關資料圖)
DC大片《雷霆沙贊2》,暌別大銀幕很久的恐怖電影《梅根》,大IP電影《龍與地下城》,日本純愛電影《余生那些年》都馬上就要和我們見面。
就算是動畫電影,也有好幾部重量級電影官宣。
前有新海誠的新作《鈴芽之旅》,后有柯南最經典的劇場版《貝克街的亡靈》要上,還有網傳的即將于4月大陸上映的《灌籃高手》。
真的是好不熱鬧。
其次是影院的在映影片,也呈現出喜人態(tài)勢。
像是闊別國內院線4年之久的漫威電影,也終于在上周登上國內院線。
而中國電影方面,盡管春節(jié)檔已經徹底過去,但是春節(jié)檔影片的生命力還是很強。
這邊,郭帆帶著主創(chuàng)團隊開啟《流浪地球2》的校園路演。
比起春節(jié)期間,電影的熱度不減反增,總票房也已經突破38億。
那邊,《深?!芬猿?.3億的總票房刷新國產原創(chuàng)動畫電影(非IP、非神話改編)票房記錄。
無論從什么角度來看,影視圈都是一片熱鬧景象,這似乎在告訴我們一件事:
中國影視業(yè)的春天,也要來了。
在這樣一個幾乎全民狂歡的時候,有一部電影成了例外。
它,就是鄧超自導自演的新片——《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以下簡稱《中國乒乓》)。
不管是影迷還是鄧超的粉絲,相信看到《中國乒乓》的數據,都會覺得“真的好慘啊”。
這部電影從定檔到上映,可謂困難重重。
原本定于春節(jié)大年初一上映,可臨到宣傳,卻沒了動靜。
后來發(fā)現,是電影里所有出現的原型人物需要換名字重新配音。
電影緊急做了修改后,終于改名定檔大年初三。
可這時候再入局,春節(jié)檔的大盤已經被幾部頭部電影瓜分干凈,留給《中國乒乓》的余地別說多,只能是少之又少。
不管是哪一種,總之《中國乒乓》贏了口碑,票房卻失敗了。
明明影視業(yè)都在復蘇,為什么就鄧超沒有吃到紅利?
問題出在哪兒呢?
今天,青石想好好聊聊這個問題。
一、《中國乒乓》的質量究竟行不行?
《中國乒乓》票房慘敗,相信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沒人看,那肯定就是電影不行。
事實真是如此?
不盡然。
那么電影的質量到底行不行,不如我們從網友不選擇電影的三個原因入手,來展開說說。
第一,導演組信用破產,鄧超+俞白眉=爛片?
這第一個原因,也是目前聲量最大的一種,那就是導演組合。
鄧超和俞白眉的組合,幾乎可以說是國產電影里的一個“超級王炸”。
只不過這個“王炸”,并非褒義詞。
《中國乒乓》不是兩人第一次合作,在這之前,這倆導演組合有過。
除了2019年的《銀河補習班》,剩下的可以說是部部爛片。
2014年的《分手大師》,豆瓣評分5.1。
一年后的《惡棍天使》,成績更差,豆瓣評分僅有4.4。
就算是19年的《銀河補習班》,看起來已經是打了個翻身戰(zhàn),其實豆瓣評分也就是勉強及格。
有了這么多讓觀眾失望的電影在前,《中國乒乓》輸在起跑線上,也就能理解了。
但是拋開這些前期印象,就電影本身來說,這是不是部值得一看的電影呢?
毫無疑問,是。
《中國乒乓》是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也就是說這是一部已經提前預知結局的電影。
但整部電影看下來,緊張感卻始終不減。
無論是日常訓練還是比賽的場面調度,也是電影里的出彩點之一。
鏡頭從一側快速推到另一側,配合畫面里演員打球的畫面,高燃,爽炸,頭皮發(fā)麻!
還有就是比賽畫面中,高速慢放鏡頭下,球的路徑,角度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打球之人的表情和動作也放大到極致,這就讓銀幕前的我們非常入戲,因為太過緊張而屏息凝神。
這就應該是一部競技體育題材電影該有的效果。
還有電影里展現日常訓練的那段蒙太奇手法,技法純熟,表現一流,絕對是一部成熟的體育勵志電影。
就算是細節(jié)到對于弧光的運用,也讓電影的故事感更強。
真的要說,鄧超和俞白眉組合終于把導演干出名堂了。
可惜這部他倆目前為止水準最高的電影,卻成為票房最差的一部。
第二、綜藝過多敗光好感,鄧超還會不會演戲?
有的是對運動員訓練的展現,從不安分到安分,從不相信到徹底交付真心。
即使是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也都能有代入感。
因為這部電影沒有主角,唯一的主角是“乒乓精神”。
二、鄧超的遭遇,對中國電影來說,其實是個好消息。
其實光是2023年開年這2個月,和《中國乒乓》有類似遭遇影視作品就不少。
前有張大磊執(zhí)導的迷霧劇場網劇《平原上的摩西》,后有馬伯庸IP改編的高品質網劇《顯微鏡下的大明》,就連剛剛收官的《立功》也展現出了超高的水準。
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叫好不叫座。
《平原上的摩西》雖說是迷霧劇場的劇集,但是整部劇的懸疑感并不強。
張大磊將他拍電影的方式也用到了這部劇集上,花了很大的筆墨來描述故事里的時代。
他將原著里發(fā)生在東北的故事搬到了他的家鄉(xiāng)內蒙古,通過鏡頭交代和道具輔助,給我們營造了一個上世紀90年代的故事背景。
當他用了將近3集的時間,把主人公所處的時代給我們構建好了之后,所有發(fā)生在劇里的故事,就變得異常真實起來。
這種拍劇的手法很少見,也很大膽。
對于看慣了快節(jié)奏懸疑刑偵劇的國劇觀眾來說,不適應是正常的。
但不適應,不代表這部劇的質量不高。
相反,在剛剛開幕的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上,這部劇入圍了本屆柏林電影節(jié)劇集單元,成為史上第一部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jié)的華語劇。
這就意味著,從品質角度上看,這部劇走在了國劇的前面。
和它有同樣遭遇的,還有剛剛收官的明朝歷史劇《顯微鏡下的大明》。
這部劇就更慘了。
在開播之初,它就頂著極大的壓力。因為馬伯庸IP的關系。
馬伯庸IP在國劇領域,絕對是個大熱IP。
但是它的改編運似乎不太好,總是叫好不叫座。
從《長安十二時辰》到《風起洛陽》再到《風起隴西》,班底都很強悍,結果卻差強人意。
這次的《顯微鏡下的大明》,馬伯庸還親自擔任編劇,對自己的原著進行了大量細節(jié)填充。
于是,劇版呈現出來的就是內核不變的情況下,更具觀賞性。
能把一部歷史題材的劇集,拍成服化道精巧(不一定精致,但是符合時代),意義深遠的短劇,對于歷史劇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
這部劇的服裝,到了一張圖就直接封神的地步。
更何況,劇中還通過多場朝堂辯論,將明朝官場的黑暗都給呈現了出來。
劇集的“先鋒性”決定了他們注定小眾,就算有觀眾被作品吸引,最終也只能圈地自萌,很難安利出去。
可盡管如此,青石還是要說,或許對于這些作品自身來說,叫好不叫座是一個壞消息。
但對于中國影視行業(yè)來說,其實也是個好消息。
至少,我們看到無論是國產電影還是國產電視劇,我們都已經有能力拍出高品質的作品。
還記得去年國產電影里的超級黑馬《隱入塵煙》嗎?
上映前誰也不會想到這樣一部小成本文藝片,能夠口碑發(fā)酵到影響票房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