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 >

世界資訊:金融百家丨聶光宇:倒閉的硅谷銀行會是雷曼2.0嗎?

2023-03-20 18:04:21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當地時間3月10日,美國硅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被監管部門接管,成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倒閉的最大銀行,隨后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等多家銀行接連“暴雷”,其沖擊蔓延到英國、加拿大、瑞士等地,引發普遍市場恐慌。硅谷銀行倒閉事件究竟由何而起?是否會演變為系統性風險,甚至雷曼2.0版本下新一次的全球金融危機?盡管總統拜登連發聲明以提振信心,美國多家監管機構也緊急出手救市,此事件仍引發市場持續動蕩。

一、硅谷銀行倒閉的原因

硅谷銀行一度是推動科技創新方面的明星銀行。作為一家總部位于加利福尼亞州圣克拉拉的區域銀行,截至2022年底,其總資產約為2090億美元,為美國第16大銀行。與傳統商業銀行不一樣的是,硅谷銀行主要服務于高科技企業和未盈利初創企業的融資需求,并衍生出自己的私人銀行、股權投資和投行業務,成為科技行業、初創企業和科技工作者之間的主要金融渠道,在初創企業信貸市場占有率超過50%。2012年,其與浦發銀行合資的浦發硅谷銀行正式開業,總部落地于上海楊浦區,意在推進我國的高科技企業融資。另一方面,為對沖信用風險與滿足監管要求,硅谷銀行持有了大量美國長期國債與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在其總資產中的比重超過50%。


(資料圖)

出乎硅谷銀行意料的是,過去一年里美聯儲為了遏制通貨膨脹而選擇激進加息,自2022年3月以來的8次加息使聯邦基金利率從0狂飆到4.5%—4.75%,從而使得硅谷銀行期限結構錯配的問題愈發凸顯。一方面,硅谷銀行在負債端的存款結構過于單一,儲戶多為硅谷的初創企業,2022年全球高科技行業的衰退導致其儲戶不斷流失;另一方面,其所持有的大量長期債券受利率沖擊嚴重,導致其資產急劇縮水。由于流動性的缺失,硅谷銀行不得不提前出售這些長期資產,使得美聯儲加息帶來的浮虧變成了真實的虧損。硅谷銀行無法滿足儲戶大量的提款需求,其在3月8日希望采用股權融資的方式補充資本金,被外界視為嚴重流動性危機的征兆。這最終引發了客戶的恐慌性擠兌,僅3月9日當天的提款額就達到了420億美元,導致該銀行在48小時后倒閉。

此外,金融監管機構的缺位也是倒閉事件的誘因之一。2018年,美國國會修改了《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將需要參加美聯儲年度壓力測試的銀行最低資產規模由500億美元上調至了2500億美元,這使得監管部門放松了對于硅谷銀行的監管力度,為其倒閉埋下了伏筆。

二、硅谷銀行會是雷曼2.0嗎?

硅谷銀行倒閉造成金融市場風聲鶴唳,很多人都在擔心當年雷曼兄弟倒閉所導致的金融危機是否會重新上演。然而,經過仔細分析,我們認為:倒閉的硅谷銀行成為雷曼2.0的可能性非常小,不會引發新一輪的全球金融危機。

首先,兩家銀行倒閉的原因不同。雷曼兄弟的倒臺主要是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暴雷導致的。次級抵押貸款指的是向信用等級和還債能力較低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以住房按揭貸款為主。2000-2006年美國持續的流動性寬松和高漲的房價使雷曼兄弟持有了大量的次級抵押貸款及其衍生品。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價格回落以及利率的提高,次級貸款大量違約,雷曼公司因持有大量抵押貸款證券,資產大幅縮水,最終走向破產。應該說,造成雷曼兄弟倒閉的根源是過度的金融創新、監管的缺位以及信息不透明;而硅谷銀行的倒閉則是由于美聯儲加息引發的利率風險沖擊,以及自身風險管理不善導致的。

除此之外,兩家銀行還具有如下區別:第一,體量不同。硅谷銀行的資產規模僅約為2100億美元,僅是美國最大商業銀行摩根大通的十分之一;而當年的雷曼兄弟是與高盛、摩根斯坦利齊名,排名全球前三的投資銀行,規模和影響力非硅谷銀行可比,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第二,并且與雷曼兄弟通過龐大的衍生品網絡與整個金融系統密切鏈接相比,硅谷銀行并沒有巨大的衍生品敞口,在金融網絡中算不上“系統性重要”,杠桿率也低得多。其三,如前文所述,硅谷銀行倒閉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持有了大量的長期抵押貸款,美聯儲加息使其資產縮水。在面臨更加嚴格監管的大型銀行中,這一資產結構并不多。其四,美國政府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以保證儲戶存款的安全,存款擠兌不太可能會蔓延。因此基本可以認定,2008年的“雷曼時刻”不會重演。

三、硅谷銀行倒閉的后果與美國監管機構的反應

盡管硅谷銀行本身規模不大,算不上系統性重要銀行,然而其所引發的金融恐慌卻是實打實的。美聯儲過去一年中激進的加息政策對于銀行業構成普遍的沖擊,對于投融資結構單一的中小銀行而言更是如此。這也引發了儲戶對于中小銀行廣泛的擔憂,紛紛將其存款從這些中小銀行轉到大銀行以規避風險,從而對其正常經營活動造成沖擊。例如,緊接著硅谷銀行倒閉的簽名銀行本身在長期債券上的風險敞口并不大,僅占其資產總額的7%。簽名銀行的倒閉完全是由于信心缺失下的銀行擠兌造成的。

為了消除金融恐慌,維護市場信心,美國監管機構聯合出手救市。3月12日,美國財政部、聯邦儲備委員會、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發表聯合聲明,將硅谷銀行與簽名銀行的問題列為“系統性風險”。這一聲明使單筆存款在25萬美金以上的儲戶也可以支取他們所有的資金。同時,美聯儲宣布設立新的銀行定期融資計劃(BTFP),向銀行、儲蓄協會、信用合作社和其他符合條件的存款機構提供長達一年的貸款,作為額外流動性的來源。美國財政部將從外匯穩定基金中提供高達250億美元的資金作為BTFP的支持。

應該說,美國監管當局的救助旨在防止存款擠兌的蔓延,以求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從實際效果上來看確實也起到了作用。未來雖然可能還有中小銀行發生暴雷的可能,但是從信用違約掉期數據看,投資者對于花旗銀行、摩根大通、美國銀行等關鍵大型銀行的經營抱有信心,因此爆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監管機構的救市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道德風險問題。美聯儲的救助可能使得儲戶在配置存款時放松對于銀行防范金融風險能力的考察,放大了存在擠兌風險的銀行給金融穩定帶來的不利影響。二是政策紀律性問題或時間不一致問題。美聯儲在危機(銀行破產)發生之前的最優政策是讓銀行自行承擔風險,以求銀行實現自身的審慎經營;然而如果危機確實發生而銀行自身無力承擔風險帶來的嚴重后果,此時美聯儲的最優政策可能是出手救助。這就產生了關于政府是否應當嚴格地遵守政策紀律的權衡。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可能出現事后的存款擠兌的風險,而破壞政策的一致性和紀律性又可能會喪失政策的公信力,加劇道德風險問題。

作者簡介:聶光宇,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貿易與金融開放”研究團隊首席專家。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學、國際金融。已在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獨作)、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經濟研究》等國內外一流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主持國家自科2項,社科重大子課題1項,省部級多項。獲中國金融學術年會最佳論文獎、曙光人才、浦江人才。研究報告獲《人民日報內參》等采用。

趙云霄,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博士生。

關鍵詞: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