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 >

【環球新視野】廢棄礦區變身記 | 烏蘭布和沙漠中的"光電海洋"

2023-04-19 14:04:42 來源:KE科日光伏網

一排排光伏板整齊排列,

昔日荒灘變身藍色海洋。


(資料圖片)

4月15日,由華東院勘測設計的

阿拉善蘭山二期200兆瓦光伏治礦項目

順利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

對推進“沙戈荒”地區清潔能源建設,

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促進地方鄉村振興,

發揮重要作用。

阿拉善蘭山二期200兆瓦光伏治礦項目

阿拉善蘭山二期200兆瓦光伏治礦項目,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布和沙漠東部邊緣的煤矸石回填區上,占地6500余畝,年均發電3億千瓦時。工程按照“分塊發電、集中并網”的思路,共設64個固定式分區,采用1500伏系統、3125千瓦集中式逆變器,為我國華北地區輸送“綠色電能”。

項目建設將光伏與礦區治理相結合,通過在廢棄的礦坑堆積的渣臺上建光伏項目,既使廢棄土地產生經濟價值,同時37.4萬塊光伏板如同巨大的“太陽傘”,起到遮光降溫的作用,為生態撫育、逐步恢復受損的環境功能發揮積極作用,對推進“沙戈荒”地區清潔能源建設具有示范意義,將廢棄礦山變為“金山銀山”。

阿拉善蘭山二期200兆瓦光伏治礦項目

煤矸石回填區顯著的地質缺陷,是項目建設必須克服的挑戰。由于煤矸石內部儲存熱量大、表面溫度高,在特定條件下,易發生不同程度的爆炸,且自燃產生的酸性氣體遇水會對支架基礎產生氧化腐蝕,將嚴重影響設備基礎的使用壽命。

項目團隊克服勘測設計周期短、任務重、地質條件復雜等多重困難,與參建各方緊密溝通、攻堅克難,確保了各節點目標順利實現。在全面調查、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團隊對煤矸石地熱嚴重區域采取局部換填處理,有效保障項目建設質量安全;對箱逆變一體機基礎和墊層與土壤接觸的混凝土表面進行防腐處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地質缺陷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

自2022年9月開工以來,蘭山二期光伏項目120天實現首次并網,210天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全容量并網發電后,每年可替代標煤約1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7萬噸,對推動當地綠色低碳發展、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促進地方鄉村振興,持續發揮重要作用。

阿拉善蘭山二期200兆瓦光伏治礦項目

當光伏與礦區治理相結合,

戈壁荒灘變身“光電海洋”。

依托各類地形下光伏項目建設的

核心技術和豐富經驗,

華東院將繼續貫徹新發展理念,

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關鍵詞: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