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赤峰8月25日電(馬壯)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的馬鞍山林場,經過幾代林業人的奮斗,從建場之初森林覆蓋率不足20%,到現在的95.2%,昔日的荒山禿嶺已變成如今的綠地海洋。近日,“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網絡主題活動內蒙古站采訪團來到馬鞍山林場。
馬鞍山林場。馬壯 攝
(資料圖片)
馬鞍山林場始建于1962年,地處燕山山脈七老圖山脈東麓,是一個以管護為主的生態經營型林場。具有“塞外小黃山”美譽的馬鞍山國家森林公園就坐落于林場管轄范圍內。現在,林場人工林面積達到6.6萬畝,在祖國北疆筑起防風固沙的綠色生態安全屏障,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馬鞍山林場場長初光明。馬壯 攝
為了將林場更好地保護起來,馬鞍山林場近年來加強了有害生物的防治。記者在現場看到,這里的樹上掛著誘捕器,用于檢測林區蟲型,據介紹,管理人員一旦在誘捕器中發現蟲子,就會立馬采取相應措施。“每年我們(林場)的防治都在三萬畝以上,森林的病害率在千分之四以下,從建場至現在沒有發生大規模森林病蟲害。”馬鞍山林場場長初光明說。
除了有害生物的防治,森林防火也是護林的關鍵所在。馬鞍山林場全年都處于防火期,尤其是在每年的9月15日至次年的5月15日是林場的重點防火期。據初光明介紹,馬鞍山林場采取“天、地、人”的方式進行森林防火。“天”是指遠程的監控設備,“地”是指林場的工作人員巡邏、采取先進的設備守護林場,“人”是指被劃分為22個網格,每一個網格中明確一名責任人。
每年清明都是森林防火的重要時點,今年清明期間,林場倡導文明祭祀方式,提倡“用鮮花換祭祀者手中的紙”,當地老百姓們紛紛支持文明的祭祀方式。
這些年來,在林場工作人員的不斷地努力下,馬鞍山林場在清明祭祀期間已不見煙、不見火,極大程度上消除了火災隱患。
因為多年來的有效治理和護林,馬鞍山林場的生態得到了改善,林場也開始嘗試發展旅游業,種植更多的經濟作物。林場希望能通過旅游開發,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初光明說,像杏鮑菇、木耳等,適合這里的自然地理環境,它們在林場的實驗示范種植都非常成功。
不僅僅經濟作物生存較好,在最近一次的種子資源普查種中,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綬草,在馬鞍山林場被發現。有專家驚嘆,已經有二十年未曾見過這類保護植物。據專家分析,在此發現綬草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林場這些年生態環境變好了,其次是林場對植物的保護較好,未曾有人為干預生長,所以綬草才能在林場茁壯成長。
八月的馬鞍山林場,一片片森林盡收眼底,這一片綠地海洋正因為有林業人的堅守,使得這片荒山變成祖國北疆的生態屏障。初光明提到,馬鞍山林場會一如既往將這片青山守好。(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