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孩子她媽,是時候出手了!”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帖,呼吁整治“開學儀式感”亂象,不要讓老師和家長被所謂的儀式感“綁架”。她還曬出了自己向有關部門發帖投訴的內容,得到很多網友的肯定和支持。
“又準備開學了,你家孩子班里要買開學禮物了嗎?要準備氣球彩帶蝴蝶結了嗎?不知情的還以為孩子要去參加派對呢!社交媒體里各種開學儀式感讓你感到焦慮了嗎?”發帖人張女士(化名)在社交平臺上大聲疾呼:“讓老師回到正常的教書育人工作中!讓孩子回到純粹樸素的知識海洋里!讓家長們減輕育兒壓力!”
開學需不需要儀式感?需要,也完全可以有。那么,開學的儀式感為什么令一些家長深惡痛絕?無非是,當“儀式感”異化為“形式感”,它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一種負擔,徒具外表形式,而失去了內在意義。這些令家長反感的儀式感,包括在班級教室用氣球、彩帶、拉花、彩印KT版等一次性用品進行裝飾,再搭配一些小零食進行布置。孩子開學第一天來到教室就像來到派對現場一樣,看著花里胡哨的裝飾吃著零食,桌上放的新課本基本不看,心思都不在學習上,更別說談論新學期新目標了。這些裝飾用品用完一次就丟棄,浪費錢又污染環境。
儀式感一定需要鮮花彩帶、歡呼歌唱嗎?儀式感是為了表達感情,強化時間和事件的意義。無論在什么時候,它都是為內容服務的。具體到開學,我們所營造的儀式感是為了讓孩子調整心態,積極進入新學期的學習節奏中去。其重點在于孩子而不是家長。家長們所反感的“開學儀式感”恰恰把重點放在了家長身上,購買氣球彩帶、裝飾教室、分發零食……與其說孩子們開學了,還不如說家長們忙碌的時候又到了。
那么,不做這些就沒有開學儀式感了嗎?當然不是,其實儀式感可以很簡單。開學之前,帶孩子購買需要的文具,跟孩子談談新學期的打算,與孩子一起收拾整理書房……這些看上去簡單樸實的行為,只要認真去做,同樣能夠得到很好的效果,同樣能讓孩子感受到:假期結束了,新學期到來了,我要以全新的姿態投入到學習中去。更何況,不少地方、學校也會組織“開學第一課”活動,這些本身就是非常隆重的開學儀式,何需另外再去營造“開學儀式感”?
因此,不用把儀式感想得太復雜,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實事求是地說,把教室布置得再漂亮,對學生的學習又有多大幫助?這背后,恐怕還是攀比心理在作祟。一些家長覺得,別的班級有的,我們班級也不能少。一些學校和老師也注重這類“面子工程”,將其作為宣傳的資本。這樣一來,“開學儀式感”就脫離了其本來的意義,成為了一種形式主義。
追求儀式感本身并沒有錯,但要注意適宜的尺度,不能喧賓奪主,互相攀比。一間干凈整潔的教室,一摞散發著墨香的新書,不就是很好的“開學儀式感”嗎?不必用花哨夸張的形式,去增加家長老師的負擔,也掩蓋了行為本身的意義。
(來源:紅星新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