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點 >

兼聽則明,有關于網絡黃金EGD的那些是與非

2015-09-15 15:11:50 來源:

  因為個人興趣和工作關系,經常關注互聯網科技方面的消息。數字貨幣領域正在呈現越來越火的態勢,比特幣的各類新聞和各種應用層出不窮,美國和其他國家都已經開始有針對比特幣經營的執照了,這說明比特幣已經逐步走到了官方監管的范圍內。然而比特幣以及其它數字貨幣有著先天的劣勢:它們都以“貨幣”為名,試圖替代傳統的法定貨幣作為支付工具。盡管技術界的許多人都對比特幣抱以厚望,認為它是未來的支付手段,但金融界和經濟界卻有著更為謹慎的態度:比特幣以及其它數字貨幣不可追蹤,也就沒辦法作為信用積累,這與現有的以“信用”(Credit)為基礎的法定貨幣體系截然不同,監管與流通完全無法控制和預測,這對現有已經非常成熟的各國經濟體系來說都意味著巨大的潛在風險。

  于是近年來網上出現了新的概念:加密數字資產。其實所謂的“加密數字資產”,其技術本質與比特幣等并無太大不同,都基于區塊鏈技術,使用POW(proof-of-work,工作證明)或者POS(proof-of-stack,股權證明)的發行方式,同比特幣一樣都是開源項目,遵循開源代碼的版權許可。但是,“加密數字資產”概念的提出標示了這種技術新的可能——作為“資產”而非“貨幣”。如果你有基本的經濟學知識,應該會馬上感覺到這其中的不同:將區塊鏈技術作為個人“資產”來使用,意味著它不會替代貨幣、不承擔“支付”這種貨幣職能,也就不會與現有貨幣體系形成沖突,可以納入到已經成熟的法定貨幣經濟體系中來。這實際上是一種全新的思路:將新的商業工具嫁接到現有的經濟體系中,從而不是替代而是促進現有經濟體系的運行。

  我也是由此注意到網絡黃金EGD的。它首先旗幟鮮明的打出了“全球加密數字資產”的概念,同時也提出了“全球通用商業積分”的商業概念。技術畢竟只是一種工具,關鍵還是要看是誰在使用它,以及如何使用它。EGD的這種運營概念規避了它的前輩比特幣的“貨幣”屬性,提出了一種新的商業思路,將區塊鏈技術作為現有商業體系的促進劑,不失為未來商業經濟的一種合理的解決方案。

  前幾天突然在網上看到相關文章,資料詳盡而圖文并茂的講了EGD的許多黑話。看完之后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文章邏輯根本就是先做個“有罪推定”,然后再去尋找證明有罪的證據!不僅如此,作者費盡心機的找了很多背景資料,看上去相當詳實,精神可嘉,可惜在資料的解釋上犯了許多原則性和常識性的錯誤,基本上屬于“這些資料我沒看明白什么意思但是它們證明了你們有罪!”的邏輯,實在哭笑不得。不過這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索性也來一篇分析,不是為了針鋒相對(對漏洞百出的所謂分析也沒什么好對立的……),僅僅算是以謹慎客觀的態度做一個分析解釋吧。

  1、從源代碼角度解釋EGD的技術本質

  首先說明的是,比特幣也好,EGD也好,其它的數字貨幣、加密數字資產也好,基本上都是開源項目,而絕大多數是由非盈利目的的程序員小組開發的。所謂“開源”(open source),嚴格的說來并非“沒有版權,可以免費隨便用”,而是要在遵循一定的開源版權協議基礎上可以免費使用。不同的開源版權協議在內容上有一些細節的差別,例如MIT許可(這個的確是和麻省理工有關哈)允許他人修改代碼后變為閉源代碼,而GPL許可不僅不允許這么做,還要求新增代碼也要遵循同樣的許可。這些不同的版權許可是由代碼作者本人聲明生效,沒有頒發機構,普通人看起來似乎沒有太大的約束力,可以隨便偷,但請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看待純潔的開源程序員們……

  開源程序員們創造了許多個奇跡,當然這些都僅限于程序員這個小眾群體,非專業的普通大眾是沒法了解的。所以我在這里簡單介紹一下開源程序世界的奇跡之一——github。這是一個神奇的網站!(喂不是楊冪大姐說的那個網站啦!)它給開源程序們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生長的肥沃土壤,是開源程序員的天堂。它以開源程序最常用的版本控制軟件git為基礎,開源程序員們可以使用自己最熟悉的開發工具將代碼上傳到github,而其他程序員在github上可以自由且方便的參與開發、更新版本或者引用已有的程序來開發自己的應用。因此,github幾乎成為開源代碼應用必須要去“報到”的地方。

  

 

  

 

  說得啰嗦了。返回來說EGD。作為一個開源應用在github上報到是必然的。我看到的那篇文章中作者貼出了EGD在github上的頁面,可不知道他是什么時候訪問,且訪問的哪個頁面,因為從EGD官網連過去的github頁面應該是這樣的 (https://github.com/E-gold-team/e-goldcoin) :開源程序小組很多是松散的結構,有時候一個項目因為某種原因中斷了,過幾天大家又回來重開一個頁面再來過也是常有的事情,因此經常會在github上發現同一個項目有好幾個頁面。另外,圖上模糊掉的部分是我在github上的賬號,不好意思:P)。

  從上面的截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一些信息:

  首先,EGD源代碼引用了blackcoin的代碼。Blackcoin是POS(proof-of-stack)最早的參與者之一,這符合EGD關于“采用POS方式”的說明,如果你點去blackcoin的頁面,會發現blackcoin也是從另一個項目叫novacoin的“fork”出來。而novacoin采用的是POW+POS的算法,詳細追究起來大概能寫一部POS算法演進史了。

  

 

  

 

  這里要解釋的是在github上,"fork"是一種很常用而且很方便的功能,當一個程序員引用了另一個程序的某些部分,又很謹慎的遵守被引用程序的版權許可,那么他有個很方便的選擇就是使用"fork"操作,將被引用的程序分支到自己的應用中來。github還支持使用"pull request"功能將分支程序合并到原程序中,從而實現代碼的共同開發,許多跨國而且互不相識的程序員就是這樣實現共同開發一個項目的。

  (因為人家使用“fork”功能就說人家是抄襲,這是完全不負責任的外行話好嗎!簡直不知所以好嗎!EGD那幾位程序員若是懂中文看到這個,會哭暈在廁所的好嗎!不懂就不要妄下結論好嗎?!!)

  其次,EGD代碼的最近一次更新是兩個月前(從我截這張圖的時間算),作者修改了EGD的說明文檔(readme.md)。EGD是一個已經發布并且運行的應用,程序主體改動的幾率不大,但是在文檔、注釋和一些不重要的外圍代碼上有些許更新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也說明原作者一直在很負責任的維護代碼。我看到那篇負面文章的作者大概是不懂英文,我解釋一下:每條后面那個xx months ago是最后一次更新的時間!!而不是最初發布的時間!!這個時間是不斷被刷新的!根據這個推算出EGD最初發布的時間,那和根據腳趾頭推算人名字難度是一樣的好嗎!這得是多厲害的算命先生才能推算出來啊?!

  最后,比特幣也好,EGD也好,一旦公開發布,就不再受程序員自己控制了。區塊鏈技術是去中心化的結構,意味著一旦區塊鏈網絡形成,每個網絡中的節點就變成了完全同等的節點,任何人,包括程序員自己都不可能通過更改某一個節點代碼來改動整個區塊鏈網絡的數據,這也正是區塊鏈技術的安全性所在——沒有人可以在這個網絡中作弊,包括當初的開發者。換句話說,比特幣和EGD一樣,是從區塊鏈網絡中遵循一定的規律自然生成的,所有的節點都遵循同一個算法生成新的“幣”或者“資產”,即使開發者自己也不可能依靠任何技術手段去獲得更多。因此在區塊鏈技術中,不存在“發行方”,因為價值是在整個互聯網中自然生成的,以同等的算法散落給各個節點,沒有人能夠破壞規則據為己有。因此,EGD和其它類似的區塊鏈技術一樣,所有的商業行為本質上都是這種網絡價值的運用而已。“網絡黃金”這個名字起得十分形象,因為它的確像是現實世界的黃金一樣,散落在地球各處,人們只能挖掘、循環利用,而不能在工廠里生產然后出去賣。

  (所以“XXX手里有多少EGD”這有什么問題?人家先知先覺投入新的項目,完全按規則玩這個游戲怎么就成了黑心商家了?當年xxx用10000個比特幣換披薩的時候是不是也算非法交易啊?美國國庫當年存著上萬噸黃金你是不是覺得應該去給搶回來才算是世界公平??!)

  順便提一句,區塊鏈技術有一個潛在的作弊方法,就是假設某個黑客控制了全網絡51%以上的節點,然后同時改動這些節點上的數據,那么由于區塊鏈有“少數服從多數”的特性,剩下那少部分節點就會將自己的數據與被黑客控制的51%個節點同步,從而實現作弊的目的。但EGD采用的方式是預挖并封存了總量的一半,剩下的按照每年減半的產量自然生成,那么極限情況下,黑客最多只能控制總量的50%(按照算法,全部EGD都挖完需要100年時間,所以即使出現一個黑客有能力獨占50%的總量,那也要等到100年以后……),這就防止了區塊鏈網絡的51%攻擊。這是在比特幣基礎上一個重大的改進。

  2、EGD的國際玩家:未來城

  我看到那篇文章說未來城不是納斯達克上市公司,還煞有介事的截了個圖證明,可是人家特么什么時候說自己是納斯達克上市的了?另外OTCQB和OTCBB是兩個不同的市場好嗎!調查人家也有一點敬業精神好嗎!

  

 

  原文的槽點太多,挨個吐會吐血的,揀主要的說吧。首先,OTCQB也不是你說上就上的,買殼的確是方便的方式,可是一樣要接受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嚴格監管,履行提交財務報表和信息披露的義務。要知道,在納斯達克或者紐交所上市意味著成為一家完全公開的公眾公司(public company),換句話說你在競爭對手的面前是透明的,你的財務報表、最新動向都是公開的,想要隱藏商業秘密?對不起,違反信息披露原則!巨額罰款!!因此許多初創公司會選擇OTC市場去尋求融資,有一些已經成功的公司也不打算離開OTC市場,也有一些已經上市的公司為了整頓業務,也會將公司私有化退市,成為私人公司。前幾年好幾只在納斯達克的中概股選擇私有化退市,包括完美世界、分眾傳媒等等,戴爾公司也已經私有化退市,不知道寫文章的那位仁兄,是不是覺得這些公司都是Low逼?

  我看到的那個文章里列舉了一個中國公司在OTC(還是OTCBB市場的公司!兩條路好么!)然后在國內詐騙的例子。我簡直要懷疑他明顯的惡意了!未來城所在的OTCQB市場近四千家公司!總市值有三千多億美金!其中不乏市值超過10億美金的大公司!整個OTC市場加起來還要再翻幾倍!這么多公司可以挑你就挑出來一個有案底的中國公司,這不是輿論引導上常用的惡意聯想的做法么!躺著中槍好嗎!

  

 

  

 

  FTCY從年初開始整頓到現在股價已經呈現加速上升的態勢,從最初低于1美元的垃圾股價位拉升到了2美元以上,已經進入正常股價的區域。這說明他們在積極的開展業務而且有活躍的商業交易。OTC市場交易需要通過中介機構進行,不像主板市場是開放交易的,因此不會有人閑著沒事去搞什么“莊家拉高出貨”的事情。如果FTCY將來從OTC市場轉到主板市場,我倒是還挺期待它的表現的。

  未來城網站有中文版,但有中文版就跟中國詐騙公司聯系在一起這是什么邏輯?

  

 

  所有信息都很健全,真不知道是哪里惹到了那位仁兄。

  在新事物剛剛出現,還未明朗的時候就投入進去,這是一種很需要勇氣的做法,同時也需要智慧和毅力。這種例子簡直不勝枚舉,蘋果公司起步不久喬布斯被董事會趕出了自己的公司;阿里巴巴剛開張的時候馬云被認為是騙子;Uber在全世界和傳統業態打架,卻絲毫不影響其擴張的角度……像“加密數字資產”這樣的概念,雖然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只不過是個新名詞而已,可是對那些嗅覺靈敏的專業人士來說,卻意味著截然不同的深意。任何一個新生事物都有其成長和發展的規律,而在其成長的過程中能夠及時參與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大贏家。這個世界是由那些不畏艱險、勇于實踐的社會先鋒們引領的,而袖手旁觀、說三道四還為此洋洋自得的人們,注定會被高速發展的社會拋到身后。

  3、中國實踐者:好多實業及其它

  那位文章的作者仁兄扒出了一堆雜七雜八的材料,也算是下了番功夫了。可是騷年啊,只會用百度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要用腦子分析,還要有一點常識啊,人類都像你這樣,我們最終會回到樹上摘果子去的啊!

  好多實業是在中國的EGD推動者之一。據我所知他們先是在去年舉辦了多場招商宣傳會,然后持續不斷的推廣其基于EGD的商業模式。前文說過,EGD運行的商業模型是“通用商業積分”,也就意味著它會嫁接于現有的法定貨幣之上發揮作用,而同時也就意味著:它需要有人堅持不懈的去推廣。這又回到了上面說過的那個議題:你是等塵埃落定各歸其位了再追著人家屁股后面去參與呢,還是在創世之初就投身其中,然后功成身退坐享其成呢?

  那篇負面文章的作者把好多實業、中信集團、國投等等幾個企業鏈來鏈去,貼了一大堆圖,說實話那個邏輯關系真沒看懂,我覺得我大學時上過的那些經營管理類的課程都白上了,這位仁兄才是神秘高手啊!那種神一樣的分析思路我實在跟不上,我還是重新梳理一下吧。

  好多實業是EGD的推廣者,也是個比較新的公司。他們采取了快速擴張的辦法,很短的時間內在重慶、北京、深圳和香港等地都設立了分支。原文章中說“為什么都是茶樓超市”,我想這位兄弟大概是沒有過創業經驗的吧,喬布斯當年在爸爸家車庫創立蘋果,馬云開阿里巴巴的時候是在自己家里,聯想公司最初是在低矮的小平房里……這都是歷史?那李開復的創新工場里擠滿了高大上的項目,可他們共用一個辦公地點啊!IT界著名的3W咖啡特么本身就是一個咖啡廳好么!如果你到硅谷,開個車從University Road到Sand Hill轉一圈,十幾分鐘的時間里你將會路過幾十個世界上最牛逼的風投公司和科技公司,他們全都是在那些不起眼的小房子里面好么!那些穿著T-shirt在路邊閑逛的不起眼的行人,可能就是某個科技公司的大老板好么!Facebook老板還開個飛度車的好么!用一個小市民的角度去惡意揣測那些艱苦創業的先行者們,然后再得意洋洋的出來炫耀,我暫且假設這位作者本身是極具社會責任感的熱心民眾,就不在這里說臟話了吧。

  文章中有關于中信集團的內容,懂行的人恐怕看了會直暈。首先我大概得解釋一些基礎知識,因為這個分析文章顯然是建立在沒有商業常識的基礎上的,照他原文里面的分析方式,大概除了那些擺地攤的,其它商業形態都有問題了……

  首先什么是“有限責任公司”。我國的《公司法》中有明確的定義:有限責任公司是指由50人以下股東共同出資,每個股東以其所任繳的出資額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的企業法人。有限責任公司包括國有獨資公司以及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有著如下的特征(這部分內容是網上摘錄):(一)有限責任公司是企業法人,公司的股東以其出資額對公司承擔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二)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人數是有嚴格限制的。各國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數的規定不盡相同。我國《公司法》規定股東人數為50人以下。(三)有限責任公司是資合公司,但同時具有較強的人合因素。公司股東人數有限,一般相互認識,具有一定程度的信任感,其股份轉讓受到一定限制,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份須得到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四)有限責任公司不能向社會公開募集公司資本,不能發行股票。(五)有限責任公司設立條件和程序相對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較為簡單和靈活。如組織機構、審批程序都比股份有限公司簡單。

  舉例說明,比如這個:

  

 

  或者這個:

  

 

  可以看到在股東成分中分別會有國有控股或國有獨資的公司,如茅臺集團等等。這種交叉控股平衡了各方風險,同時有實現了多業態、多領域交叉經營,是現代商業經濟常用的方法。

  中國的商業形態經歷若干次的大改革,到今天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結構。之前的國有企業、股份公司經過若干次大的改制,已經納入到現代的“有限責任制”商業體系中來。正是有了這幾次大的經濟改革,今天的中國經濟才會向著健康活躍的方向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還生活在“大國企”的經濟體制當中,九十年代私營經濟體大規模發展,而如今即使是“兩桶油”這樣的大國企也需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則來行事。集團根據業務設立新實體,交叉持股來實現資源整合分配,通過自然人和企業法人聯合持股設立新的分支、企業法人通過自己的企業去作為其它實體的持股人或者出資人……這些市場運作方式如今在中國和美國都已經相當成熟了,目的無非是為了合理分配資源、降低風險,這些恰恰說明他們在利用市場經濟規則合理合法的經營,怎么到了他筆下就成了黑戶了?歪曲分析不算還要惡言相向,真的有點替他們不值。

  然后是中信集團。看我這篇文章(以及看那篇黑文章)的讀者大概很多都是中信銀行的客戶,但要知道中信銀行不過是中信集團旗下若干個上市公司其中一個而已。中信的背景和實力在這里不想展開,有興趣的可以自行上網搜索。這里我也吐一句槽,原文章中作者拿幾個公司的網頁出來說事,這也不能全怪他因為中信集團自己的網站也不怎么地……囧

  

 

  關于好多實業的分析原文洋(luan)洋(qi)灑(ba)灑(zao)的講了一大堆,貼出好幾個資料單獨看起來全部都是正常經營的狀態不知怎么到他文章里就變成了有罪的證據。特別是搜出來一個明顯在一個測試域名下做了一半的網站被他拿來當做罪證,看完之后心頭一凜,趕緊把女朋友織了一半織壞了的圍巾燒掉了,這要是被那哥們看見是不是還得影響我感情生活啊?!

  在原文混亂的邏輯之下也無從辯駁,我只說兩點吧:第一,以中信集團的背景,應該沒有人敢在這個名號上公開作假吧?工商注冊就會直接給打回來的啊!第二,中信集團上萬億的資產,不可能在規模這么小而且處在行業前沿的項目上動用自己的核心資源,只需用自己系統內隔了很多道的基層小實體去做就好了,這么做并非不重視,而是在這么前沿的領域做小規模的嘗試,規避經(zheng)濟(zhi)風險是非常必要的,懂的人自然會懂,不懂的……還是不要亂噴口水就好,嗯。

  4、其它零散的吐槽

  雖然我一向不會以惡意揣測他人,但面對那些邏輯混亂、欲加之罪的黑文章,實在是有理說不清,吐吐槽算了吧。

  · 一個科技公司招聘咖啡廳人員是有點奇怪,可是這違法亂紀么?!谷歌食堂里面那些廚子也都是谷歌的員工啊!你這算是行業歧視好么!!

  · 那些八竿子打不著邊明顯是山寨來的網站你是從哪找到的!還說“官方多半不會承認”!說圓明園是你燒的你會承認嘛!那特么網站質量和那幾個大運營商完全不在一個層面好么!你說阿迪達斯產品太爛然后拿出一個阿迪王作為證據這么天外飛仙的邏輯到底是有多大仇啊?!

  · 哪個事業是沒有帶頭人的?哪個新興領域沒有先進入的群體?人家起早貪黑承擔風險全世界的跑,你在家里以頭搶地仰天長嘆對不起您哪位呀?馬云在納斯達克敲鐘沒有你是不是也值得出去罵街啊?

  · 普林頓大學是不出名,可因為不是普林斯頓就是野雞大學了嘛!!開普敦大學是不是也成了打醬油的了!!

  · 能黑的就黑一下,黑不了的就說人家是“有迷惑性”,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人家證照齊全合法經營,就因為數據對接沒有完成顯示不同步就說你這個肯定有問題這是有多缺乏常識不負責任啊?!

  5、雜七雜八的一些感想

  前幾月在硅谷出差,周末沒事干跑到咖啡廳里教人中文+閑聊,充分感受到了硅谷的創新文化。一桌子十幾個人有在大公司供職的,有在小公司當高層的,也有在創業公司辛苦打拼的。一哥們本身是美國白人,大學學日語然后在日本工作一年,好死不死的娶了個臺灣老婆,大概為了跟丈母娘溝通開始學中文(我說的真的不是扎克伯格=_=)。隨便在哪個停車場,你幾乎可以看到所有主流品牌的電動車:特斯拉,普銳斯,雪佛蘭Volt,Smart 電動版,福特fusion……這是因為在硅谷,幾乎所有的公共停車場都會有專用的充電樁。這個狹長的三十多英里的地帶有著數不清的尖端科技,你無法知道路邊哪個不起眼的小破房子里會誕生什么樣的未來。

  所有的新生事物最初看起來都不太靠譜。火槍剛問世的時候威力和準確度比弓箭差遠了,非常被那些冷兵器時代的將軍們瞧不起,結果這些將軍們一個一個都倒在槍口下;蒸汽機車曾經笨重而慢速,被騎著快馬的英國紳士們羞辱,現在那些紳士的后代乘飛機奔波與世界各地;第一臺計算機ENIAC(艾尼阿克)有30噸重,占地170多平米,沒人知道這樣一大坨鐵能用來做什么,而今天沒有電腦的世界簡直無法想象;當年用一萬個比特幣買兩個披薩的程序員不會想到日后那兩個披薩會價值幾百萬美元……大部分活在當下的普通人可能不會注意到身邊那些新聞消息,幾年之后當他們被新的事物折服,也并不會想到這就是當初他們錯過的那一則網絡新聞。

  人類歷史如果按2000年在非洲發現的“土根人種”計算,已經有600萬年記錄了。但在最初以狩獵采摘為生的時候,并沒有什么“科技”可言;到后來出現了冶煉、種植,直到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之后,人類的科技水平才開始加速發展,而這種加速的趨勢正在越演越烈。如果站在今天,漫長的人類歷史中科技的發展看起來是這樣的:

 

  

 

  科技的發展速度是曲線加速而不是線性加速,站在現在這個時間點是看不到未來的,但是根據前面的曲線趨勢,我們之后的科技發展可能是這樣:

 

  

 

  未來總是在人們不會預料的時刻悄然而至。總是那些勇于探索、勇于實踐的人們引領了社會革命的潮流,而那些只愿意維持現狀,甚至嘲笑、貶低、懷疑先行者的人們最后只能成為跟隨者。人類歷史上因為愚昧、懷疑或者一己之私而阻擋社會發展進程的例子太多了,布魯諾因為支持天體運行的理論而被當成異教徒被燒死;特斯拉(沒錯就是那個電動車的名字)發明了交流電,直接解決了遠距離傳輸電力的問題,結果卻被愛迪生(又沒錯就是發明電燈的那個愛迪生)無情否決;牛頓物理學發布之后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物理學已經到了盡頭,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已經足夠了,結果玻爾和愛因斯坦又將物理學拽入了黑暗(也可以說帶來了光明,因為物理學家又有事兒干了)。

  扯遠了,說回到EGD。比特幣的發展曾經是一場全人類的狂歡,這種狂歡隨著時間的推移幾乎又變成了一場災難,而今天隨著比特幣逐漸被納入各國政府的視野,似乎逐漸有了進入規范化的意向,但它的未來如何卻仍然是個謎——就像我前文說的,比特幣想要取代現有的法定貨幣經濟體系幾乎沒什么可能,而要發展全新的經濟系統,比特幣卻似乎因為發展太久而錯過了革新的窗口期。EGD繼比特幣之后實際上開創了新的思路,首先,PoS的算法解決了比特幣對ASIC(專用集成電路)的依賴,讓資產分配不再是大規模晶片生產商的小眾游戲;其次,它“加密數字資產”和“商業積分”概念的提出,解決了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技術與現有法幣經濟體沖突的問題。它在安全性(防止51%攻擊)和分配效率(確認時間短至60秒,應該是目前穩定狀態下速度最快的了)、以及其它一些小問題上的改進,在技術上有了基礎的保證,那么問題來了:這種技術與商業模型的結合,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這不同于某一種產品,產出來,只要有用就會被買走,于是交易就完成;商業模式或者經濟模式,是需要成長到一定的體量,然后才會自然生長。而在其成長到需要的體量之前,需要有人去推動。阿里巴巴花費了十年的時間,才終于把淘寶培養成能夠獨立運轉的平臺,而這個平臺如今已經改變了普通大眾的生活方式。大家都看到馬云成功時候的輝煌,都拿阿里巴巴成功的故事津津樂道,可是阿里巴巴剛起步時的艱辛、堅持,受到的冷落、誤解、抵觸,又有多少人能看得到,有多少人能想象得到當時的情景?

  比特幣被當做“數字貨幣”使用,在我看來是一條走不通的路。沒有中央發行機構意味著它沒有實體的經濟作支撐,到目前在商業上的應用都是“以錢換錢”的形式,這導致其與其它法定貨幣的對價一直波動劇烈,無法作為穩定的經濟和商業媒介使用。EGD的經濟模式則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它通過商業積分的形式將實際的經濟價值注入到數字資產的體系中,以此支撐了自身價值的穩定升值(說到這里又想吐槽,原文說EGD價格只升不降不正常,但每個商業經濟體剛出生的時候都是自然增長的好么!而且對比一下價格的漲幅它比比特幣的穩定性要高多了的好么!)。

  今天EGD還只是剛剛出世的孩子,我們是選擇不分青紅皂白將其一腳踢開,等將來它真的變成商業經濟的新支柱而我們這只有望洋興嘆?還是選擇投入到眼前這場正在發生的變革,看著它生根發芽,然后我們再去分享豐厚的果實?

  我并非為什么人站臺或者辯護。我只是好奇而且愿意向積極的方向思考。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根據2012年初的數據,全世界互聯網一天產生的信息量約有800EB(1EB=2的60次方字節),是人類過去五千年信息生產量總和的20倍,今天還只是科技網站上的一條新聞,幾天之后就可能變成現實走進我們的生活。我因此而翹首以盼,像EGD,或者其它看到過的那些讓人眼前一亮的新事物,到明天會不會像智能手機一樣變成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變形金剛電影第一部中,當大黃蜂變回汽車形態,召喚Sam上車時,Sam說了一句經典的臺詞:五十年后回想起今天,你愿意因為沒上那輛車而后悔嗎?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