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8日電(IT頻道 張司南)隨著Uber廣州、成都等地分公司被查,滴滴專車被約談、北京明確專車快車業務違法等一系列針對網絡專車展開的行動愈演愈烈,網絡專車平臺合法性的問題再次被推至風口浪尖。對于北京明確“專車違法“的表態,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或將對其他地區出臺專車政策產生示范作用,北京市相關部門的表態很可能成為壓垮網絡專車這匹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各地官方針對專車表態各異
自互聯網專車誕生之日起,其身份合法與否就備受爭議。數月來,多地出租車抗議專車、地方部門表態的消息見諸報端。據媒體報道,目前有超過16個城市出現抗議專車的現象,濟南、青島、沈陽、南京、重慶、杭州等十余城市先后叫停了專車服務。根據交通部近日披露數據,今年以來,相關部門查處非法運營車輛963起,涉及滴滴專車平臺從事非法運營車輛207起,私家車161起。
6月2日,北京交通委、北京市交通執法總隊明確指出,“滴滴專車”及“滴滴快車”業務使用私家車和租賃車輛配備駕駛員,從事按照乘客意愿提供運輸服務并按里程和時間收費的客運服務,違反了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
中新網IT頻道發現,在北京市交委等部門明確表態專車業務違法之前,廣州、上海、成都、義烏等多個城市針對“專車是否合法”的問題已經有過相關說法。南京交通部門對“專車”進行官方回應,稱嚴禁私家車、掛靠車加入“專車”營運,否則按黑車查處。廣州交通部門則表示,凡利用私家車等社會車輛從事“私租車”服務的均涉嫌非法營運。
此外,上海選擇與專車軟件進行合作,上線了由上海交通委、上海四大出租汽車公司和“滴滴打車”三方共同參與的“上海出租汽車信息服務平臺”。相比其他城市,浙江義烏有序開放出租車汽車數量的管控,引進網絡約車、租車平臺。
分析稱處罰專車平臺亟待解決法律空白
據了解,目前專車平臺采取的是“四方協議”的方式來規避政策風險。所謂“四方協議”是指由軟件平臺、汽車租賃公司、勞務派遣公司、司機共同簽訂。中新網IT頻道了解到,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私家車主若想成為專車司機,直接向軟件平臺提交資料,審核通過便可成為專車車主。
作為專車市場的主力軍之一,AA租車公關部相關負責人對中新網IT頻道表示,各家專車平臺基本合作形式類似,即與汽車租賃公司合作,充分整合車輛資源。AA租車是B2C的O2O自營模式,隸屬于租賃公司,車輛資源有保障且充沛,并不允許私家車接入。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在接受中新網IT頻道采訪時表示:“去年下半年來,各地對網絡專車的監管動作不斷。不過矛頭都指向私家車,根源在于打擊私家車有明確的法律依據,而處罰或監管專車平臺尚缺少法律支持。因為,專車平臺不是開展汽車‘租賃業務’,也不提供‘客運服務’,只是信息發布的平臺,現有法律并未對此互聯網信息服務業務設置專項許可或監管。不過,卡住車源這一咽喉,最終還是會重創專車平臺。”
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顧大松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表示,目前我國法律明確規定,私家車不具備提供按里程和時間收費的客運服務的資質,打擊私家車有法可依。但就專車平臺而言,通過“四方協議”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規避了政策風險,因為國家尚無處罰專車平臺的法律依據。
業內呼吁政策制定應尊重市場與需求
對于北京“定義專車違法”所產生的影響,顧大松表示,北京交委等部門的表態,狹義的理解,雖然只是對既有的北京地方性法規的重申,但卻是對專車平臺“四方協議”模式的否定,對其他地方出臺相應法規將起到示范效應,其他城市未來也或將站在“專車違法”的陣營里。對此,趙占領也稱:“如果各地效仿北京,定性專車平臺違法以及禁止汽車租賃和勞務代駕相分離的做法,這或將成為壓垮網絡專車這匹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直以來,出租車行業受困于牌照限制與數量不足,給大眾出行帶來了諸多不便。在專車平臺攪局行業發展的檔口,對網絡專車是打擊還是鼓勵不僅成為業內人士,也成為普通大眾關注的問題。趙占領表示,通過互聯網技術和平臺的管理措施,專車實現了對司機的全程監控與導向,沖擊了出租車行業越來越低的服務水平,以及漫天要價的黑車。雖然在法律層面上,私家車被允許參與運營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仍要呼吁相關部門給予市場充分的空間和選擇權,尊重社會需求與客觀規律。(中新網IT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