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一篇名為《大數據揭密:21315陳氏“虛假牌匾雜貨店”騙局》的文章突然大量出現在網絡論壇。這年頭,你如果不提個大數據、海量信息處理、云計算能力等等,都不好意思書說你生活在21世紀!所謂大數據,英文“big data”,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那么我們不妨仔細讀一讀這篇通過“海量”信息處理和洞察的文章,決策出來的結果到底有多大的科學性。 “大數據”之一:“一個人操作數個公司”。原作者羅列了十個名稱,有公司名稱,有機構名稱,也有不知道是什么的名稱。這個“海量”數據居然用讀者的一雙手也能數的過來了。然后,所有接下來的事情就要從這個“大數據分析”開始了。先不說法律并沒有不允許一個人可以經營或參與多家公司的運作,單純從這種拼湊、邏輯混亂的說辭上、名稱堆積的寫法上堆砌數據的做法,就不得不讓人心生疑惑,這數據是用腳丫子算的嗎? “大數據”之二:“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對‘中國產品質量協會’的詐騙事實了調查和曝光”。
在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官網上搜索發現,2004年7月12日確實發表了一篇名為《廣告公司冒充省質監局詐騙——廣東59家企業中招,被騙金額3800元至8300元不等》的文章。不過,對這一數據的處理可是“移花接木”,使用了“換頭術”。該文章標題原是“廣告公司”冒充省質監局詐騙,可是經過作者的數據處理運算系統后,將原主語直接過濾,變成了《冒充省質監局詐騙——廣東59家企業中招,被騙金額3800元至8300元不等》,并將該身體安在了“中國產品質量協會”的頭下。于是人造“中國產品質量協會欺詐企業,兜售虛假榮譽牌匾”的新數據就誕生了。隱瞞加編造,這樣生產出來的“大數據”還怎敢去相信呢?
法易網《中國產品質量協會拆穿假冒騙局》截圖 “大數據”之三:“冒稱領導蹭照片”。在文中,作者放了4張陳澤華與他人合影的照片這樣的“大數據”就得出了“陳澤華冒充領導干部,得以參加很多重要會議,并有機會與領導、專家、名人蹭合影”的結論。合照背景姑且不論,單從數據分析來看,陳澤華與他人在大會中合影就推導出陳澤華是在“蹭照”嗎? 顯然不是充分必要條件。 “冒充領導蹭合影”,稍有常識的讀者都知道,重要會議安保工作是何等的森嚴,資格審查是何等的嚴格,豈是一個騙子可以能蹭到的。這不是侮辱讀者的智商嘛。難道“大數據”運算出了什么問題? “大數據”之四:“大量違法廣告,進行虛假宣傳”。以上那些看似夯實可信的海量數據,卻這么經不起推敲質疑。那證明“陳澤華通過大量違法廣告進行虛假宣傳”的大數據是否真實科學呢?
作者這次出示的“數據”算得上多,但文中卻用“如果拿不出…有效證明,則涉嫌虛假宣傳”的假設性條件句來推測“陳澤華涉嫌虛假宣傳”。也就是說,先潑了對方一身墨,若想“洗白”得自己拿證據。堆砌出一串根本就不是數據的數據,就敢借“大數據”之名做這么大膽的指證。請問作者你是故意來侮辱讀者智商的嗎?還是有什么別的目的呢? 縱觀通篇文章,看似證據詳實,實則卻難經推敲。作者連什么是大數據、大數據的基本特點都不懂,就假借“大數據”名義來指控,那這“大數據”的支撐到底支撐了誰,這所謂的大數據又從哪里來呢? 這篇報道最初來源自一個叫“人民報道雜志社”的網站。
“人民報道雜志社”聽起來好像很高大上,與“人民日報”“中國報道”這些主流媒體有沒有關系呢?經在工信部網站查詢發現,“人民報道雜志社”竟然連最基本的備案都沒有,在工信部網站上也查不到任何信息。
一個制造“大數據揭密”噱頭的網站,竟然連基本備案都沒有,是個“鬼影”網站,那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這些包裝華麗的大數據是一戳就破的“紙老虎”了。這個“人民報道雜志社”究竟是個什么鬼?謊言幕后誰是最大的受益者呢?這是我們想知道的答案。一篇不實報道,沒有媒體出來質疑,更沒有人調查真相,就被當做話題大量轉發,不僅是對讀者的欺騙,更是對輿論環境的污染。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敢死隊猶在,特種兵已死》的文章中提到:“新聞的防線已經失守,剩下的,便是猜測、調侃以及基礎于流言和過往事實的經驗式評論”。毛主席曾經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顯然這個論斷在當今快餐式的新聞消費中已經被無限稀釋。在鋪天蓋地的吸睛噱頭中,媒體人開始喪失追挖真相的熱情。 “在媒體領域,資深調查記者的培養從來是最昂貴的,他們的獨立精神和作戰能力,是衡量一個傳媒乃至一個國家媒體業的核心指標。然而,讓人遺憾的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各大傳統媒體出于種種原因,紛紛取消或合并了深度調查部、機動記者組,資深調查記者大面積出走,他們的“集體消失”,無疑是最嚴重的產業資產流失,也是中國傳媒業淺薄化的重要體現。”所以“沒有了兢兢業業的信息采集者,則所有的公共言論均為沒有憑借的無根之蓮,那個自由是空空的殼”吳曉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