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商業 >

站在互聯網醫療路口,東軟熙康何去何從?

2016-04-22 19:12:56 來源:

不得不承認,“互聯網醫療”這塊巨大的蛋糕對任何醫療企業都是一種極大的誘惑,但是,目前市場也在逐步達成一致,互聯網醫療只能作為傳統醫療的補充工具,在家庭在社區,這種互聯網醫療并未得到大規模的普及。2014年末,東軟集團旗下子公司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融資37億的新聞登上各大報紙的頭條,如今,東軟熙康新任品牌與市場部張燁部長卻爆出東軟熙康每年虧損4億多元人民幣,內部管理層混亂,人員大量流失,陷入成本泥潭,這個爆炸性的言論轟動整個互聯網醫療圈,大家不禁要問,以東軟為“父”的“富二代”熙康走到今天,原因何在?

東軟熙康正走在哪里?

熙康號稱是一個創新型企業,一個有情懷的企業,然而,事實證明內部斗爭和斂財的嚴重性遠遠要比一句口號喊得響亮許多。

熙康并沒有悠久的歷史,短短成立5年的時間,每年虧損4個億人民幣,連續幾年虧損已達數十億元,當全球和中國互聯網醫療都在如火如荼的時候,熙康這個號稱東軟的“富二代”也在努力采取“自救”措施,換帥(每年更換CEO)、裁員、“瘦身”、削減廣告預算,但是業績依然沒有起色,反而以每年4個億的速度大幅度虧損。

據張部長向記者透露,2016年,新任CEO上臺,領導層便迅速劃分出自己的實力范圍,幫派林立,技術部門部長大調崗,任命各自的親信,體制內的斗爭讓技術骨干無從生存只能另尋他路,新任部長再繼續砍掉老員工,安插親信甚至離譜到直接越過人力行政部的面試,辦理入職。

副總裁的勢力范圍劃分的更加明顯,圈地運動從年初就已經開始,由于紅頭文件各個部長的職位分工并不明確,副總裁便向部長們紛紛投出橄欖枝,業務交叉,部長們通常聽從幾個領導的安排,也使得熙康的內部業務線管理十分混亂,產品經理甚至無從立足。

熙康雖然自稱是一個創新的企業,但卻不是一個創業者心態,并沒有采用精簡快速的組織架構,卻直接從一開始推行了大企業架構,即使現在有了融資的資金,也快速的染上了大企業詬病。眾多的管理層,建立這種自上而下的內部組織繁瑣與層級結構,無窮無盡的會議,天生就會阻礙創新,閉門造車,品牌推廣的速度難以跟得上時下的新產品的速度,最后導致太多的產品中途流產。

其實內部的斗爭每個企業都會有,而最可怕的是利益斗爭除了利還有權的把控,而這些都是以這種“互聯網+醫療”的新型模式作為起點,而讓自己的權利最大化,最終將企業推入深淵,也會讓投資者失去對東軟集團的信心。

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