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中小股東參與公司治理、維護自我權利的意識正在“覺醒”。
近日,金固股份(002488.SZ)一名中小股東向本報表示,他反對上市公司此前公告的一則定增,他擔心金固股份的這次定增“投向了一個沒有明確盈利模式的項目”,可能帶來的風險“是其所不能接受的”。
中小股東表達自己聲音的情形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這個月來萬科、一汽均出現了中小股東表達聲音、甚至想要改變事件進展方向的情形。
反對定增
金固股份的這位小股東表示,他反對上市公司日前公告的募集27個億投向汽車后市場的定增方案。
去年6月18日,金固股份審議通過了非公開發行股票等事項,擬以33.32元/股的底價發行不超過81028809股,募集資金27億元投向“汽車后市場O2O平臺建設項目”。但同年國內股票市場遭遇股災,公司股價持續走低,最終終止這次非公開發行。
今年2月,上市公司修改非公開發行股票的發行底價為16.38元/股,并重新上報中國證監會,該方案顯示擬募集資金27億元用于汽車后市場O2O平臺建設項目。
金固股份于2013年初開始布局汽車后市場電子商務業務,2015年 1-9 月,公司汽車后市場電子商務實現營業收入2.28億元,該業務同期的毛利率為5.73%,遠低于公司制造業的毛利水平。
金固股份一名股東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首先我是覺得市場,或者它準備投入的行業并不太理想。以現在這種汽車后市場,在網上賣輪胎,目前找不到合適的盈利模式,行業內做同樣事情的公司基本上都是虧損的。如果它還是一個創業企業,那我理解;但他現在已經是一個上市的公眾公司,募集資金去做一個看不到明確盈利模式、顯見會帶來虧損的事情是我作為小股東所不能接受的。”
“現在要向市場募集27個億去做互聯網項目,本身公司又沒有這種基因,我很擔心這塊。”該金固股份股東進一步表示。
證監會在今年1月28日向金固股份出具了《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項目審查反饋意見通知書》,要求金固股份說明此次募投項目是否與現有資產、業務規模與能力相匹配,募集資金用途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合規,本次發行是否能增加公司持續盈利能力,本次發行是否滿足《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第十條有關規定,是否存在過度融資,是否可能損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東的利益。
“本次發行亦不存在過度融資,不存在損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東的利益的情形。”保薦機構國信證券在回復證監會反饋意見書中表示。
4月12日,證監會對金固股份本次定增下發了《二次反饋意見通知書》,要求上市公司補充披露相關事項。
公開資料顯示,金固股份此次發行募投項目“汽車后市場O2O平臺建設”未來三年投資總額29.39億元,發行融資總額27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將按照計劃全部投入該項目。投資內容包括線上平臺建設(包括云計算和大數據中心等)、運營推廣費、線下合作商整合、倉儲物流建設。按照計劃,資金將分布投入,第一年擬投入4.48億元、第二年擬投入10.14億元、第三年擬投入14.76億元。
“看它2015年的年報,我反倒覺得它的主營業務在同行業中是做的非常好,那它為什么不堅持做這塊?”上述金固股份股東表示。
截至發稿,記者尚未聯系上金固股份方面給予置評。
意識覺醒
紛紛有小股東們開始不愿意做“任人宰割的羔羊”。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主要是兩件事:一是萬科股權大戰;二是一汽轎車變更承諾事項履行期限。這兩件資本市場引發關注的事件其中一個共同點是,中小股東嘗試發聲,并試圖改變事件的走向。
在萬科27日舉辦的股東大會上,小股東向管理層拋出了合伙人制度、王石薪酬、如何應對股票補跌等問題。當時,有小股東表示:“我覺得其實一股獨大的治理對小股東是不利的,我們希望管理層更多的站在小股東位置。”
亦有提問到如果股東罷免了王石和郁亮職位,管理層如何考慮安排時,郁亮也表示,王石和他的去留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小股東。
而明曜投資聯合中小股東反對一汽轎車承諾延期要求在本月27日的股東大會上取得進一步進展,“履行期限議案”未獲一汽轎車股東大會通過,這顯示出一汽轎車中小股東在上市公司的地位有所體現。明曜投資董事長曾昭雄便表示,這是中小投資者的勝利。
在6月27日之前,明曜投資公開征集中小投資者的投票權,期望能夠拿到足夠的權益對一汽轎車當日股東大會上的其中幾項議案投出反對票并能夠影響事件的結果。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也注意到,中小投資者發揮作用否決上市公司預案的例子在過去一個月來出現了多例。
不完全統計,從5月28日到6月28日,加上萬科和一汽在內有10余家上市公司有預案在股東大會上被否決,大多數是大股東因為關聯回避表決被中小股東給否了下來的,當然也有讓金融資本給攔下來的。
“中小股東的反對無非是兩種原因:一種是議案本身確實損害了中小股東的利益;另外一種股東之間有一些矛盾或爭議,和事項議案本身沒什么關系,現在這種趨勢逐漸出現后,上市公司在股東大會召開之前和中小股東多一些交流或許也是有需要的。”一家上市公司資深董秘向本報表示,股東肯定有不同的立場,之所以要強調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也就是管理層必須傾聽來自于股東的不同聲音并在規則范圍內尋求較好的解決方案。